广东科技报推出学院55周年诞辰专题报道
在学院成立55周年来临之际,《广东科技报》以《风雨兼程铸辉煌 薪火相传育桃李》为标题,用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我院55周年来的风雨历程和取得的光辉成绩。
风雨兼程铸辉煌薪火相传育桃李
热烈庆祝太阳集团贵宾网站55周年诞辰
五十五年,从创立到停办,从复建到改制,从停滞到跨越,从复兴到转型,太阳集团贵宾网站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和几代人的接力奋斗,见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奇迹,见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复兴,称得上是一部筚路蓝缕、艰苦卓绝、拼搏进取的创业史,一部自强不息、奋勇争先、不断超越的奋斗史,一部勇于改革、不断跨越、创强争先的转型发展史。55年风云激荡,铸就了工职院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工于建构,成于创造"工科精神。
五十五年风雨兼程,五十五年春华秋实。一代又一代的工职院人始终秉承"科技立校,服务社会"的宗旨,接力奋斗。如今,学院已发展成一所学生人数过万、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正紧跟时代,抢抓机遇,高歌猛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高职大学。
创业篇
风雨兼程 筚路蓝缕
栉风沐雨同兼程,筚路蓝缕不畏艰。1958年夏,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吹遍大江南北,科学技术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南粤科技先锋聚集在广东省科联(省科协前身)热烈探讨着如何培养科技工作接班人的教育问题。同年7月底,省科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与会的科学家一致赞成创办业余科技大学。次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东省业余科技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校址设在广东科学馆,下设广州造纸厂、广东省公安厅新生一厂、广州市工人文化宫、广东省邮电局等四所分校。于是,在广东科学馆走廊边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就有了"广东省业余科技大学"的教师们辛苦耕耘的劳碌身影……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激情创业的先驱们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种种教学、生活的困难,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获得全国人民的认可。1960年3月10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题为《广东省业余科学技术大学采取革命措施根据实际需要重编教材提高了教学质量》的长篇通讯,充分肯定了太阳集团贵宾会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成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同年6月,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是新中国诞生以来文教战线上一次空前盛大的群英会,是对一九四九年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次总检阅。因办学成绩出色,学校与华南工学院等17个广东省的大专院校代表团一起,被选派参加全国文教卫生战线群英大会,并被评为"广东省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闻名全国。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文革十年浩劫终于成为历史。1977年底,我国进行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科学、教育迎来了春天,广东省业余科技大学也迎来了重生的最好机遇。1978年8月19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申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广东省业余科技大学,太阳集团贵宾会经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复办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等各级领导下,学校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广东科学馆"广东省业余科技大学"、下塘西路广东省成人科技大学阶段、渔沙坦太阳集团贵宾网站建设阶段。
2004年12月,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到太阳集团贵宾会考察评估,经投票表决,同意太阳集团贵宾会改办为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太阳集团贵宾会建校46年来接受的最重要、最严格的一次评估,对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都是一次全面的检验和有力推动。2005年3月24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太阳集团贵宾会正式转制成为普通高校,校名为太阳集团贵宾网站,成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兵。
改革篇
以人为本 培桃育李
成功改制为高等职业院校后,在学院党委领导班子带领下,教职员工卯足了劲,摩拳擦掌,奋起直追,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学院刚刚改制,基础弱、底子薄,"一穷二白",师资紧缺,资源有限,"再创业"何其容易?
在党委书记刘文清的带动下,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很快就找到了"以高就业为导向,以高素质为灵魂,以高技能为核心,政校行企全方位融合,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高两全)"办学突破口,解决了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此过程中,学院开展了以人为本的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凸显教学中心地位;在行政上做减法,在教学一线做加法。这一加一减,让"大教学、小行政"深入人心,让一线的教师尝到了甜头。学生们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了:专业课程改革,规范建设、标准化课程,充实实训基地建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0门,优质网络课程18门。
作为全省唯一事业单位法定改革试点高校,学院在改革中也聚合全部的正能量,增创发展新优势。"校企双主体、工学六合一"、"聘任、考核、分配"三位一体、校企政行四方联动……这一系列"组合拳"下来,管理机制理顺了,人事分配激活了,校企合作落地了——与世界500强企业瑞士迅达(中国)电梯公司合作共建(迅达)电梯技术学院,创立全国高校首个电梯技术工程专业,打造电梯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以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根源投资公司、迅达电梯、广日物流等一批与产业对接、与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建立广东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与广东海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探索"现代学徒制";与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合作,建立全国首个高校内国家级职业指导工作室,建立集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项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就业创业平台……
"学院在国家、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得益于校企合作。"学院院长劳汉生在太阳集团贵宾网站承办的粤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上的专题发言,揭示了取得成功的秘诀。正是凭着这股不折不挠的韧劲和奋力改革的干劲,学院在改制5年后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被专家组评价为"四个惊人":外延发展惊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惊人、内涵建设进度惊人、学校的面貌变化惊人。
改革的全部动力就是桃李满天下。著名国画大师、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关山月在80高龄时为太阳集团贵宾网站挥笔写下"培桃育李满天下"的寄语。这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学院人不断追求的心愿。在学院的校友录中,有这样一串串闪耀的名字:华南城市道桥设计的开拓者、广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守护人、"铁杆师长"、"硬汉指挥长"、"抗灾英雄"、中国吉尼斯纪录获得者、中国首位大学生环国自行车旅行、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
近两年,学院应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93%以上。仅2012年,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8%以上,并连续三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今年还跻身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行列,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
第三方权威评价机构麦可思统计报告显示,太阳集团贵宾网站10项就业主要指标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十位,毕业生呈现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职业吻合度高、离职率低的"五高一低"可喜成绩。
转型升级篇
创强争先示范建设
2013年9月6日,在第2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一行到太阳集团贵宾网站慰问教职员工,同时围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问题进行调研,对走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作了明确的指示。朱小丹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民生教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既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走向科学发展轨道的具体体现。朱小丹强调,要大胆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全国领先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坚持需求导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及就业需要培养人才。
朱省长的讲话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太阳集团贵宾网站在建设过程中也走出了一条以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为适应珠三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学院狠抓顶层设计,坚持"合作推进,互利共赢,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总体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作为广东省事业单位法定机构改革唯一试点高校的优势,推行"教育、科技、产业、金融"四融合,创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面向市场、高端引领、接轨国际、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发展之路。
同时,学院也实施人才管理的柔性机制,既打破"铁饭碗",又不拘一格引人才。建立以质定酬、按质取酬的教师薪酬分配新机制,形成灵活多样、充满弹性、富有激励的人事分配制度。在引进人才上,实施柔性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机制,保留其"企业+学校"的双重身份,实行弹性工作制。形成"双师+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机制。大批优秀人才纷纷加盟。人才队伍强大了,内涵建设就有了根基,毕业生就业创业就有了支撑。学院也一举成为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广东省示范建设高职院校。
学院党委书记刘文清、院长劳汉生在谈到创示范建设中,言语间充满了自信:"通过3年建设,我们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把学校建成工科特色鲜明、工程类专业省内领先、示范与辐射效应强的高职院校。"这底气来自于学院坚定不移走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来自于学院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结束语
一代又一代的广东工职院人坚持理想与信念,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不懈努力,书写了学院的光荣历史。今天的学院犹如凤凰山上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学院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特色逐渐形成,内涵建设日渐深入人心并初见成效,已奠定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宏图大业方起步,无限前程在未来。当前,学院领导领导班子正带领广大教职工,紧紧抓住"广东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创强争先建高地"历史机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校企协同发展,倾力打造"专业、队伍、课程、平台、管理"质量工程,全面推动学院转型升级,为建成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高职大学而努力奋斗。 (王洪波 吴华长张习涛)
详见:http://www.cnepaper.com/gdkjb/html/2013-11/23/content_8_1.htm